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滇西南的绘画作品有哪些?滇西南的画家

时间:2021-07-12 03:01:09编辑:佚名

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曾经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行的一个美术创作题材,素以深入现实生活,为少数民族风俗创立画典,塑造能够代表少数民族审美取向的典型形象受到大众的喜爱,对中国现代美术创作曾产生巨大的影响,许多当代名家都以少数民族主题绘画创作成名,如董希文、罗工柳、黄胄、潘世勋、刘大为等。

梦起滇西南

莲花处处开

然而在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时代文化的发展变化,当代少数民族主题绘画创作却日显衰落。其原因构成比较复杂,除了朴素的现实主义创作观受到青年画家的普遍质疑外,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当代青年美术创作群体的生活体验越来越远离生动的民俗生活实景,实地采风多流于粗浅的旅游观光,形式借鉴被外在旅游节目所误导而将民族面貌曲解为装饰样式。

但新时期的画坛也出现了一些这样的人,他们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改变这一现状,而这新一代画家往往是来自于少数民族地区或具备少数民族美术教育背景和基础的。付爱民是近期较多受到关注的代表画家之一。

付爱民自1992年从中央美院附中毕业进入中央民族学院中国画专业学习,他的艺术生涯发生了一个最为巨大的转折。所改变的并不是形式语言或艺术风格锤炼方向的扭转,而是一种创作形态的根本改变。从1992年到2006年,他在中央民族大学完成了自己本、硕、博3个学历层次的教育,师从李魁正先生、毛水仙先生。在这十几年间,他一共到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下乡调研20多次,其中最长的一次在滇西南地区的民族村寨里一住就是4个多月,带回来上百个胶卷和成捆的速写。

梦起滇西南

读书诗意图

他最喜爱表现的题材是云南傣族少女在热带植物景观之内的休憩、沐浴、采莲、赕佛(一种宗教仪式活动)等民俗场景,但他所营造的这些场景很多都不是真实的。如结合浮雕和工笔技法的巨制《浴水狂欢》,将东南亚其他国家地区和我国云南傣族的宗教雕刻艺术混合成一个全新的文化景观,以这样一个虚设的空间作为傣女泼水嬉戏的场所,典型的区域性植物喻示着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则完成了一个“拟像”式的图景创作。在《采莲赕佛》一图中同样采用这类典型视觉符号集中表现的方式,菩提树、佛像、傣女、莲塘……这些能够充分唤起我们对滇西南或说东南亚热带民族生存景观的审美印象,绝不是一个亲眼所见的现实记忆,而是一个想象力编织一处的理想画面。

梦起滇西南

无忧秘境

他最初最具想象力的创造是将沐浴中的傣女置身于芭蕉林当中,可以说浴女、芭蕉和日暮下的河岸青石、榕树老根……这些本来是版纳村寨中十分常见的美景要素,但它们并不是能够同时出现的,尤其是芭蕉林不会生长在水流之中。也就是说,他所描绘的世界在视觉结合的图景中是合理的,但在实际现实中完全违背自然的。但是,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组合却赢得了最多的好评,因为芭蕉和傣族浴女的组合是一种非常完美的图像组合,它最恰当地表现出这一题材中最美的所在。

他在复述每一次带有传奇色彩的田野调研经历时,总是要为朋友们先谈起他在傣家竹楼里做过的一个梦。

[page]

1999年他第一次在版纳勐仑曼打鸠小寨借宿的头一晚,他和当地的向导一起打地铺睡在主人家的客厅地上,到了深夜,他隐隐约约被脚步声吵醒,木板底面频频颤动,似乎许多人在悄悄地走上自己的竹楼,蹬踏楼梯的声音清晰可辨。他感觉的到这些人都在尽可能地压低行动的声音,那时他不敢睁眼起身,生怕来往的客人看到自己被惊醒而生歉意,就继续装睡。他听见这些人在悄悄地将一些重物抬进自己的居所,他以为主人是要做什么迎宾的礼仪,就装睡一直到这些人放下东西又一个一个下楼离去。直到最后的脚步声远去,他才慢慢睁开眼睛。

竹楼的四面是敞开无窗的,他看到月光映照下屋内每一根柱子边都摆放了一盆芭蕉树,仿佛置身于芭蕉林内,芭蕉叶在月光下闪烁出幽蓝色的冷光……

梦起滇西南

无忧林

他安心睡去,认定这是一场仪式,主人是要在次日欢迎自己。但等到早上一觉醒来,他才发现,屋内什么东西都没有增添!他问起身旁的向导和朋友,大家都说什么都没听见,他是在做梦。一年以后他开始深入研读傣族民俗的文献,才知道原来在起建竹楼之时,主人家会在每一棵脚柱的底下埋上几片芭蕉树的茎杆切片,还要念咒祭祀以求吉祥避邪。他在谈起往事时,认为这一次梦境就是某种神秘力量对自己的引导。而我认为,这是他在版纳采风时审美意象逐步凝结之后,在梦境中完成的自我心理暗示。

付爱民在云南田野调查的日子虽然艰苦,但心里是幸福的,记忆中充满着幻想和陶醉。那一段时光,他一年的一小半要在云南的乡下度过。以至于有个佤族山寨里的小伙子刚买了手机,他只有付爱民的电话号码,就拨过来,“付老师!我们寨子今年木棉花开得老实多,您赶紧来画啊!”

梦起滇西南

线描十八罗汉

付爱民的作品没有将生活记忆简单地转绎成绘画形象,而是用画笔重新编织自己对一个遥远秘境的视觉回忆。虽然在逐步脱离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理念,但他的探索不是在强迫自己在艺术手段上去强求创新,他的所有创新图景,都来自于现实主义艺术教学所倡导的方法,深入生活。他的画面,不是对生活深入的体验是无法产生的,那些丰富想象出的完美环境都是缠绕于美好记忆中逐步呼唤出的视象。因此,在他的艺术实践中,我们看出另一种少数民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发展方向。

付爱民 1972年生于北京。锡伯族、博士、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美术教育系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基地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创作中心副主任、《中国民族美术》编辑部主任、中国美协线描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国家211工程与985工程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科组成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作品曾获得中华民族书画艺术大展优秀奖、第二届及第三届民族百花奖全国少数民族美展铜奖、1997全国美术院校学生速写展优秀奖、2008全国首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展优秀奖等;曾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应邀参加1997中日友好书画交流展、首届中国工笔画名家线描艺术学术邀请展、《盛世和谐、情系奥运》——中国民族风情工笔人物画提名展等;大型壁画《雪域胜境》设计项目负责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博物馆建设项目)。

杨丽卿

佤族,中央民族大学图像研究所图像艺术专业教师,从事民族美术创作和民族艺术理论研究。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