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历史网!

北京南下坡清真寺——见证两大文明的交汇传承

时间:2022-03-04 11:34:53编辑:佚名

隐没在高楼之中的北京南下坡清真寺。资料图片

沿着雅宝路走下去,向北走就是南下坡巷。走进巷子,远远就看到一座四合院,古典建筑配有大红颜色,显得特别醒目。如果不是挂在门楼上“南下坡清真寺”这个牌子,它在老北京眼里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某个王府故居。走进清真寺大院,大殿、门楼、两边的厢房,阿訇值班房、接待大厅、讲堂、图书室、餐厅等一应俱全。坐在走廊的凳子上向里面望去,感觉自己一下子有了与世隔绝的宁静。外面是喧闹街市,传统古建筑和清真寺本身的宁静给人一种远离尘嚣的愉悦。门廊入口靠南的厢房脚下立着一块墓碑,灰色底座,白色石碑,经历时日,稍显陈旧,上面写着“吉林宁固塔马君骏之墓,享年三十四岁,中华民国十七年二月十四日立”,敬仰之情涌上心头。本以为革命烈士马骏就在此安葬。后来得知,这里仅仅立着墓碑,为的是纪念烈士曾从该寺坊走出去参加革命。中间大门为绿色帘子盖着红色大门。门楼顶上绿色琉璃瓦结合四周金黄色瓦砾搭配,显得高雅端庄。下面彩色花纹里面嵌套着阿拉伯文,中间阿拉伯文“祈求真主打开慈悯之门”,两边是“清真言”。门楼顶上脊梁两端龙头互望,四角各有三只猎犬望空。整个门楼的中阿文明象征符号契合相配,浑然天成,表达了中国穆斯林文化中的两种文明的整合——既是中华大地上龙的传人,也是伊斯兰文明在日常生活中的践行者穆斯林。清真寺大殿坐西向东,门匾用阿拉伯文书法写成,大门两边上联写的是“主降真经明终始”,下联写的是“圣传正道通古今”。汉文为上下联,阿拉伯文为横批,也是一种文明互嵌的最好个案。建筑风格外形与中国传统古典建筑一样,讲究木楔搭配、左右平衡对称,前厅、中堂、里间,样样都有。大殿内部迥异有别。南侧专门摆上桌椅,前面设有书架,供人阅读学习。中间做了造型,把柱子包在里面,穹顶样式,搭配屋顶油漆花纹,里间墙上配有阿拉伯文,清真寺礼拜、学习和清扫内心灰尘的功能便展现出来。清真寺大殿外形的传统古典建筑风格与殿内的各种设施布置,也正传递了回族穆斯林外修今世、内修后世,两世兼顾的文化特点。从四合院到清真寺大殿,都呈现出两大文明在回族穆斯林日常生活中兼容并蓄、趋同并汇的特点。回族穆斯林践行两种文明发端于1300多年前伊斯兰教本土化的开始,到元末明初回族形成,意味着伊斯兰教本土化历程的完成即两大文明为背景的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完成,以及本土化的实践之开始。与全国各地建于早期的清真寺一样,南下坡这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在实践中国化伊斯兰教的过程中,汲取两大文明精华,忠贞中正地以中国穆斯林的身份辈辈传承、代代延续的见证。清真寺殿内迄今保存着清朝庆亲王奕劻于1902年书写的“纲维二五”字幅,说明它在历史上为社会文明互动、民族团结交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00多年过去了,住在附近的人也换了好几辈,附近的建筑也是有拆有建,曾经代表着老北京经典传统建筑和回族穆斯林宗教神圣场所的清真寺,被隐没在因现代化发展而耸起的高楼中间,见证着时代更替、都市发展的厚重历史。走出南下坡清真寺,遇到一位老人,从他那里得知,南下坡清真寺现存寺产,包括门口生意兴隆的门面房和南边那座大厦,都为该清真寺的日常费用开支起到保障作用。而在不到一站路的日坛公园,就是革命烈士马骏的墓地所在。正是爱国爱教的理念,让他在保家卫国的战争中勇敢地献出了宝贵生命。

本文标签:
精彩图文